3044永利(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在乐山,一场关于味蕾的冒险
时间:2016-05-30
浏览量:181

  周开卉/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虽然从发音及词意上与地名“乐山”有着千差万别,但我却私以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舒服的“牵强附会”。

  乐山之行,肤浅如我,肯定不是出于对“东方佛都”名号的崇拜,由其不善于从所谓的宗教艺术、雕刻艺术中去发掘千年沉淀的历史与文明,只能打着“吃喝”的旗号不做任何攻略,堂而皇之地夜奔乐山。

  初到乐山,经本地人指引,才找到“传说”中做半年休半年的名店——矮哥夜啤酒。晚十点,在成都一定还是霓虹闪烁、人声鼎沸的夜未央,而在乐山,对比之下却是略显安静。路边摆放的矮桌矮凳,吃喝的夜游人群三三两两,不少也不拥挤吵杂。迅速点菜下单直到几道菜上桌,根本来不及做出一副老饕的样子进行观色赏味就被同行的伙伴一扫而光,只能凭借残留在味蕾上的余味,回忆起乐山第一餐的真实感觉。

  兔肚、河虾、鱿鱼,采用大量洋葱配二荆条爆炒的做法,兔肚嫩、河虾脆、鱿鱼鲜,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三道菜都是一样的做法和相似的味道,印象不足以深刻,倒是一道地皮菜和芋禾杆让人大呼惊喜。洗尽泥沙的地皮菜用大油和小米椒烹饪,独特的润滑与鲜辣融合成一种全新的口感,剁碎成泥的芋禾杆,除了有嫩芋头的绵软细腻,更有茎类植物的纤维口感,让第一次吃到这种食材的我们齐声称赞。七十分,是我对这顿晚餐的评价,深以为还未找到乐山本地的最真原味,只能带着遗憾与饱腹感回到住处,期待明日的早餐。

  睡够了起床之后,用大众点评搜索了距离住处最近也是人气颇高的一家小食店,高记豆腐脑。据说在乐山本地也是久负盛名。十点,早已过了早餐的高峰饭点,但也让我有空间近距离地观察一碗乐山豆腐脑与一个夹饼的制作过程。成都的豆花,是白净的卤水豆花,榨菜、葱花、黄豆、馓子油、辣椒;而乐山的豆腐脑却不是以豆花为主,唱主角的是大半碗的用骨头汤勾芡的淀粉浓汁。几片雪白的豆花被放在浓汁之上,让其漂浮,上面再放上芹菜、葱花、油辣椒,还可以选择性地增加鸡蛋、油渣、酥肉、蒸肥肠、蒸牛肉,搅拌均匀之后便是乐山风格的豆腐脑。排除地方情感,中立地讲,我会更喜欢成都的豆花。乐山的豆腐脑吃到后半段,原本勾芡的汤汁会变得稀薄,早已尝不出豆花的味道,就着这一碗寡淡的汤头吃下被啃得只剩白馍边的夹饼。

  差点忘记了乐山夹饼,小笼屉上蒸着的肥肠、牛肉被倒进碗里加上无一例外的芹菜、葱花拌匀,夹进白锅盔里。大概是因为隔水蒸热的缘故,锅盔显得软绵,不如炭火烤出来的酥脆口感,也是没有太多的新意。

  我想制约我做一个食者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有一个装不下食物的胃,一碗豆腐脑和一个夹饼已经撑得我不敢去想下一顿吃什么。

  略去中间的行程不说,直奔下午三点的午餐,苏稽古市香跷脚牛肉。原本上不登大雅之堂的跷脚牛肉,如今却是被竞相追捧的美食,本着溯源的想法我们去了距离市区十多公里的苏稽,试图在这个食物的发源地寻找到它本该有的味道。假期的人流车流无一例外地将散发异味的河边小路堵了个结实,店铺的桌椅也因为生意爆满已经摆到了临街的菜摊旁,还被铺上了几十层一次性桌布,扬起的白色塑料薄膜和灰尘也没有让我丧失对食物的追求,把大部分的招牌菜点了一个遍。牛杂、牛肉、牛蹄筋、牛肝、牛肠、牛百叶……浸泡在浓郁汤头中的牛杂牛肉,原本应该是滚烫到可以激起心中的热浪,打开全身的毛孔,散发出可以洗去疲惫的汗水,但因为生意太好的缘故,可以想象还来不及煮沸的汤锅就又被匆匆端上了桌,温热到多放几分钟就已经凉透,凝结起一层发腻的动物油脂,让人胃口大打折扣,而蘸料除了咸也吃不出其他的独特味道,我与同伴已经丧失了品尝的兴趣,更不愿意对这家名声在外的店铺给予多一句的评论,只想早早结束喧闹环境对身心的折磨,迫不及待地想回成都吃一碗加辣的素椒面。

  事后,我把这次旅程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功课不足、缺乏本地人指引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或许我的评论闲得狭隘,或许一天的行程还不足以体会到真正的乐山的食物,毕竟我还没吃到黄鸡肉、徐烧烤、牛华麻辣烫、叶婆婆串串香、甜皮鸭等等,不过既然是味蕾的冒险,紧凑的二十四小时也好,闲适的一个礼拜也罢,过程中遇到的不管是好味还是平淡,都是意料外的惊喜,如人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