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4永利(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历史在安顺场拐弯
时间:2016-09-29
浏览量:136

  最近,红一军团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的儿子在中央电视台讲述了当年父亲与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的往事细节,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十七还是十八勇士的争论。红军后代揭开了这个历史之谜,孙继先根本没有算上自己。建国后成为第一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司令员的孙营长想起英勇牺牲的战友,认为自己作为战争幸存者没有资格算作勇士,尽管他当年作为指挥员就在那条唯一抢渡的船上。

  当我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来到安顺场,走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眼前滔滔的大渡河水仍然在昼夜不歇地咆哮。站在镌刻着“红军渡”三个大字的石碑前,遥望对岸青山,实在是无法想象这条发源于青海玉树雪山之巅的河流能给两场战争带来不同的结局。在这条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天堑旁,100多年前,石达开及其部众饮恨于此,全军覆没;80年前,英勇红军敢打必胜,强渡成功。

  我伫足在当年的红军机枪阵地前,久久地凝望渡口岸边,很想将想象中的战争场景与眼前的画面重叠,但除了成片的农民新居和一条仿制的木船停靠在江滩芦苇丛中,我只能听见风声涛声。嘶杀、吼叫、军号、枪炮声呢?所有的背影都已远去,而所有的故事却长久地在民众之间流传。

  石达开的悲剧在于贻误了渡河良机且正遇上大渡河洪水爆发,又幻想与受胁迫而战的番族土司媾和,在连续损兵折将之后被逼以诈降而求苟活,终难逃全军覆灭、主将被擒。这之后的第72年,当孙继先看到国民党军散布的“让朱毛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反动传单时,几乎没什么文化的他并没有看懂也不容想得太多。他只是遵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的命令亲自挑选了十七名官兵组成突击队,分成两船先后抢渡。战斗中,勇士们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冒着枪林弹雨奇迹般地以仅轻伤两人的代价夺取了对岸阵地,一举为整个红军打开了通往胜利的通道。经此一战,原本和石达开一样被称作“窜匪流寇”的红军在对岸的川军“双枪兵”口中变成了“天兵天将”,原本中国革命系此一役的险恶形势由此化险为夷。红军,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大传奇。

  清晨,我一个人早早地顺着村边小道来到了被当地人称作营盘山的半山上,想登山眺望整个安顺场的全景。回头望去,晨雾中的整座村镇还未完全醒来,除了偶尔的鸡鸣狗吠,竟不见一个人影。

  营盘山,传说就是当年翼王扎下指挥大帐的山头,后来战死的太平军将士也尽皆葬于此山之上。

  忽然在想,红军以未损一兵的辉煌战果成功抢渡大渡河的时候,游荡于此的太平军将士英灵一定也在看着这场战争活剧的上演。硝烟散尽,天堑通途,红军将士“绝不当第二个石达开”的豪迈精神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历史终将铭记。